close
今天的新聞“別把資優誤當過動兒

台北市另一所國小還有一個案例,一名小一學童整天蹦蹦跳跳、問題不斷,老師把學童通報到「過動組」。最後還是經特教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接受測試,測出來的智商為一百卅以上((" ̄□ ̄)/~我也是威~小一升小二的時候就IQ136 ),最後提報到資賦優異安置委員會,而不是到身心障礙過動組。


台北市資優中心主任劉貞宜表示,北市一年總有這樣好幾個驚險個案,不少國小老師會把「績優」與「資優」搞混了。劉貞宜指出,資優生有過度激動的特質,即是有一股爆發力量往前衝。這類學生如果在學習上或情緒發展上得不到紓解,容易被誤判為過動兒。

她提醒老師要注意,「過動」是一股腦的停不下來;「資優」是不能滿足孩子學習上的需求,就會出現異常現象,給他一樣他有興趣的東西,將會廢寢忘食的鑽研下去。

兩者的差別就是這樣。

∼★∼



  Whitemore(1980)強調:"完美主義"是資優生特質中最容易被忽略和有影響力的特質之一,...  以下舉出幾項完美主義者之特徵:(" ̄□ ̄)/~完全就是這樣!

(1) 堅信自己達到完美境界才能被接納

(2) 把欲望轉為嚴苛的要求

(3) 會貶低自我價值,很少鑑賞本身的成就

(4) 抱持"全有或全無"兩極化想法

(5) 把未能達到的目的看得很重要,而忽略已達成的

(6) 對於不完美表現的解決之道便是再接再厲

  當完美主義偏向太過於強烈時,就失去了它原本促使你進步的意義,而成為生活上憂鬱及壓力的根源,反而阻礙了邁向成功之路,而如此的傾向也常成為”厭世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書中〈悵惘〉的文章裡,我們看見了與我們相同的惋惜及問號,想知道為什麼,卻又不想再揭起傷口,在找到的資料中,有篇談得正是”厭世行為”:挫折感是自殺的心理成因,從小就享受成就的優越感,造成低挫折忍受度,事事追求完美,但現實無法盡如人意,身為一個資優生經常比別人更有壓力,這些壓力是體會到人類真正正的疏離感,一種自我隔離,曲高和寡寂寞感的壓力。這些學生較一般人更為敏感,想得更深入,他們渴望這世界更為完美,而實際情形則往往令人失望。

... 資優班常是被隔離的,許多人會因你是資優班的,而對你有異樣的眼光甚至排擠你,彷彿與他班的同學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然而,也因為如此,資優班擁有別的班級所沒有的濃烈友誼,在別人排擠、批評你的同時,卻令資優班中的學生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他們互相了解、互相扶持,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參考資料. 資優教育季刊 


∼★∼


然後看這個 http://prod1.e1.com.hk/education2/instruction.html

資優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智能較同齡朋輩為高,但其情緒及體能發展與其智能發展可能會有差異,令他們所面對的困擾有別於普通學童,他們在成長中的困擾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 與眾不同 (feeling different)(" ̄□ ̄)/~真的耶∼

資優學生由於他們智力、思維有別於其他同齡者,他們會對自己的角色產生困惑及不安,有關資優生和自我觀的研究發現資優生在學術方面的自我觀較一般學生為高,但在社交方面的自我觀則偏低,顯示資優生在處理個人問題時較易會出現困難(Kerr, Colangelo, & Gaeth, 1988; Monaster, Chan, Walt, & Wiehe, 1994)。資優學生在人際方面的問題,往往由於父母、手足及同儕對他們不瞭解,引致對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嫉忌、甚至排斥等情況 (Silverman, 1983)。

另方面,有些資優生在「抽離式學習小組」中亦會因有「不比其他人好」的想法而出現自信心低落的情況,因而影響其整體自我觀的建立 (Hoge & Renzulli, 1993)。

因此,資優學生需要:

1. 瞭解自己的能力、特質及限制,對自己作出合理的期望,從而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2. 在較年長時,根據對自己的瞭解,學習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職業作抉擇;

3. 學習社交技巧來改善人際關係;同時,

4. 培養領導才能,為將來社會作出貢獻。

另外,資優學生的家人、教師、朋友應多瞭解資優學生,減少對他們的誤解及作不切實際的要求。


(二)追求完美 (Perfectionism)(" ̄□ ̄)/~你看啦

資優學生由於經常表現特出及取得優異成績,故他們會有『事事要比別人好』的自我要求及傾向,同時亦會期望取得父母師長的讚許來肯定自我。因而對自己造成壓力,容易感到沮喪,偶而遇到挫折時,亦會出現過劇反應及不懂處理失敗,甚至日後會避免接受新的挑戰,以免有不完美的表現 (Adderholdt-Elliott, 1989)。

因此,資優學生應要:
1. 瞭解自己的能力、特質及限制,對自己作出合理的期望,從而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及
2. 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如何面對失敗及挫折。

(三) 情緒過敏 (emotional sensitivity) 及情緒過度激動 (emotional overexcitability) 的表現
(" ̄□ ̄)/~完全就是這樣!

學者 Dabrowski 指出部份資優學生具有五種『過度激動』的身心特質,包括:心理動作、感官、智能、想像、及情緒 (Piechowski, 1997)。

他們表現精力充沛、多話、好動、易被誤為『過度活躍』。他們的求知慾很強,對感興趣的事物極為專注。他們也喜歡求真理和判別事物的好壞及對錯,對社會問題具高度意識,而且喜批判社會不平現象,挑戰成人世界常規,導致出現人際關係問題。在想像力方面,他們喜歡幻想和作白日夢。他們情緒上,有強烈及複雜的感受,容易造成情緒困擾,而引至胃痛、面紅、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等生理反應 (Piechowski, 1997)。

因此,這類資優學生應要:
1. 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情緒;
2. 學習如何建立價值觀念;及
3. 學習如何關注社會及承擔責任及義務

上述概略介紹資優學生在情意方面的需求,但每個資優學生都存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在面對資優學生時,應持一個開放態度,尊重其性格上的獨特處,在設計和推動『情意教育』的課程時,所持的原則是鼓勵並加強其特質所帶來正面及有建設性的行為,同時糾正或消弭其負面及消極的行為。

蔡典謨教授在這篇也有發表論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taiwanschoolnet.org/message/tsnedu/tsn0526.htm
優異教育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利器。一方面資優生是珍貴的人礦,我們應如何開發其潛能?另一方面資優生的受教權是否得到充分的關懷與尊重?然而誰才是資優生?資優生除了擁有某些特殊才華外,是否具有獨特的人格特質?父母要如何給予發展的空間?學校要如何啟發他的天賦潛能?資優生應該怎樣與他人相處?這些議題是社會大眾、學生家長與資優生共同關切的議題。

資優教育既然那麼重要,在台灣推展了卅年,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央與地方政府是否提出妥適的資優教育政策?這些政策是否真能培育出頂尖卓越的人才?這些政策是 否符合家長的期待?這些政策是否提供充分的資源滿足第一線教師的教學需求?社會大眾對資優教育可能有一些好奇,也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希望這次論壇能協助 大家對資優生有真切的了解與關懷。對資優教育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回應。
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