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地鐵罷工呆在家,我花了兩個小時整理書單,把念完研究所之後就不太可能在翻閱的中文書列出來賣掉,英文書則拿去Amazon的舊書部拍賣。這是我早在跨州搬家之前就該做的事了,卻一直拖到現在。:p

其實賣書時會覺得可惜的那些,都是沒看完、或怎麼也看不完的書。即使有很多書是我千里迢迢從台灣扛來的,但是有些論述書籍實在艱澀;加上我在念研究所的後期,閱讀習慣大大的改變,專研的文學作家只有五人,英文書又只買我敬重的哲學所所長的著作(或是他老人家著作裡提到的書),所以我已經體悟到、放著沒看完的書,應該是永遠也不會看了。


Image: © Janusz Kapusta /CORBIS

專精式的閱讀才是進步。畢竟出版品實在太多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讀遍天下所有的書。我曾見過某位在哥大的PhD候選人,像搞圖書館藏書一樣的買書,我偷偷覺得,他的書庫正荒謬的抵觸了他的博士研究精神。首先,買來放著的書,並不能幫助建立一個人的知識系統啊,而PhD不正是要培養你的知識系統嗎? 沒有被讀過的書等於不存在,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書庫。作家波赫士在1975年間寫成的短篇小說「代表大會」,描述正好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意義的書庫“的故事 (波赫士全集III, p18. 台灣商務印書館)

關於“世界上的書多得永遠也看不完“這樣的喟嘆,波赫士的另一篇「沙之書」更是絕中之絕;他想像著世界上存在一本無限的書、書中窮盡世界上所有的書:「這本書的頁碼是無窮盡的。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種荒誕的編碼方法。也許試想說明一個無窮大的系列允許任何數項的出現」(波赫士全集III, p87. 台灣商務印書館),此書的頁碼永不重複、沒有秩序,你永遠也無緣再次見到剛剛翻過去的那一頁。值得一提的是,曾任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波赫士,也想像可蘭經、佛經、聖經等人類文明的經典,是「窮盡世界上所有的書」的書。我一直為他對於infinity的探討感到著迷,因為那正好是我哲學所恩師鑽研的題材哪。

總之,真正好的書和好的作家,是要自己去定義的。只有這樣經由自我思考消化後找出來的作品,才值得千百遍的閱讀。從這樣專精式的閱讀、反而能夠通往萬物的運作法則,看到那本「無限的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