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MoMA有傍晚免費入場的優惠。
依我的慣例、到了美術館之後直奔最頂層,再從最上面逛下來。
沒想到頂樓就是地景建築的特展,Constructing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展出作品幾乎都是我去年的研究案例,
所以邊看這展覽邊覺得振奮∼

回家之後還上了MoMA官方網站查相關資料,
每個特展都有自己的專屬網站耶!果然是資本雄厚的美術館。
這是地景的: www.moma.org/exhibitions/2005/groundswell/gs.html

不過MoMA也不是每個特展都不錯,
像我就超級不喜歡攝影師Thomas Demand的作品,
可是在美術館的包裝下,
好像再不怎麼樣的創作也神聖了起來。

嘖嘖。

關於這個疑惑,有興趣探討藝術品與展場的人可以參考這篇:
【是先知的寂寞,還是國王的新衣?──專訪林谷芳談當代藝術】
文·何實/赫島集團整理

“也難怪很多的外行人會覺得奇怪,就這樣把一些尋常事物擺在美術館,忽然它就神聖了,到底是它的擺法神聖?事物神聖?還是「展場」神聖?我覺得這一點很值得大家深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第一個是由於概念先行的結果。藝術絕不是概念,概念是念哲學的人搞的,藝術是如何將概念轉化為實質的作品,「作品」永遠是藝術的一切,沒有作品就沒有藝術,所以作品本身的能量在什麼地方,還是必須去觀照的。....“

"在現代藝術的領域裡面,有太多「國王的新衣」,但是圈內人比較難以去衝撞它,因為現代藝術的「現代」本身已被無限上綱成一種神聖性,你衝撞它好像就代表了你落伍;另外一點,現代藝術本已經與媒體匯成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變成一個可以被媒體炒作,放在檯面上的東西... 總之,現代藝術和媒體的關係,是讓我們很難去對它挑戰的另一個原因,就此,我們只要想像一下──當然不可能真的這樣,就是規定媒體不准報導任何現代藝術,尤其大眾媒體,看看去掉了這一環,現代藝術如何發展,現代藝術能有多少作為。你會發現是因為它與媒體結成一個有機的一環,它才產生能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