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uggenheim Museum從6月三號開始為期半年的Zaha Hadid建築個展,今天看完覺得讚不絕口哩!這位伊拉克怪女人真的是夠前衛,藝術建築師的名銜當之無愧!

展場的說明,在評價Zaha 時最常出現「創新、迥異於傳統建築,無法被歸類於任何一種風格」之類的字眼,其實我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

個展中無數的草稿、油畫、和模型,讓我認為、三十年來她琢磨、詮釋的都是同一個主題:Zaha 自己心目中建築應有的樣子。既然探索的對象是自己,把她放在跟新、舊、傳統、前衛的脈絡下討論就沒有很大的意義吧。

即使傑出的藝術作品的確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類的特質,但是這種觀點難免有窄化作品為“驚世駭俗“之嫌,而忽略了創作者真正的意圖:只是用他們的觀點來詮釋世界。

個展中把各階段不同比例的草圖、草模都陳列出來了,很多都沒有空間感,反而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早期用點、線、面構成的作品,這點讓我像是發現Picasso十幾歲時模仿羅特列克的畫風一樣教人驚訝。(所以吼,我覺得光看Zaha的平面圖就大讚:「啊!我感受到了空間」的人,不是在說謊、就是在胡說八道。)

真的要把這些藝術創作轉變為建築空間,我想流程應該是:Zaha畫個概念透視圖--> 扔給十個實習生做模型--> 做出來是十個長得很不一樣的模型--> Zaha看一看,再發展更具體的概念透視圖--> 然後扔給五個手下去做--> 流程重複,直到具體空間結構確認了為止。以年為單位、能從不斷萃取的過程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建築,這種執著相當不簡單。

建築系的學生如果能參觀這個展應該幫助會很大(對我來說也是)。

看完後,今晚就在想:如果我來帶studio話,我可能會叫學生第一堂課先參觀這樣的展覽,並選出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作,第二堂課:試著用建築的語言詮釋你看到的畫作,以sketch的方式呈現平面或透視圖十張。第三-堂課-:開始作草模,詮釋自己的草圖並作成三度空間模型。第五-六堂:選一個模型的局部,發展為具有功能性的建築元素,比方說一個陽台,一個入口...etc.

禮拜天有空再來寫跟 Zaha Hadid一起等電梯的事好了,還有我對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小小看法 (雖然覺得不蓋也好,但是這並不是說他不好...)。

【圖說】Zaha的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設計方案。別問我為什麼三張配置模型和看起來沒有一張看起來是相同的,他們可能本來就都不一樣...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