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跟一般人想的相反,會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人,算是會想辦法尋求專業協助、處理問題的人。


第二次看心理諮商,我已經可以分析我的自信危機是怎麼來的了。


我尷尬的對J博士說,你聽我的自我評量很不準,因為我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什麼自信,但是真的細數我做過的努力,好像也沒有那麼糟。


推論起來,我認知上的混亂來自於「我說的和我做的之間、有無法彌平的空隙」。


比方說,我很難對自己感到滿意(英文解作 critical to myself)... 即使過去一年來看了很多書,照著進度讀完了我有興趣的書單,我卻沒有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一直以來,我對自己做得到的事、就是那麼的習以為常。


工作上也是,過去一年我的進步很大,也慢慢掌握了燈光設計的邏輯與文法,但是被人一譙,我應有的自信就又沒了。


即使我是個很有成就動機的人,卻因為缺乏市場分析(不知道自己好在哪裡、競爭力在哪裡),於是很少承認自己的成就;直到有人看我這麼苦惱,點醒我“你看書速度很快“,“你學習速度比我帶過的誰都快“,我才會意識到我還不賴。


但、劍是兩面的,別人看我的方式會改變自我評價,當負面觀點形成時,也很容易造成我在執行面、自我認知、人際互動的三方混亂,然後產生無所適從的焦慮。


說著說著,一個小時就到了,J博士沒有什麼評語,我卻自顧自的完成了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