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親愛的小學同學洛可可,針對蔡P、Jason的評論、小心翼翼的問我說:「有沒有可能她們在衷心的建議一個你更適合的方向,雖然表達的方式可能很讓人討厭?」

我大致上也是重複了之前的堅持:「就算我再怎麼不適合某行業,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與蔡P或任何前輩的意見都無關(前輩的意見不見得是對的)。」


說實在,二十八歲以前,我沒有說出這種話的氣魄。歷經研究所的考驗、找工作的挫折後,我居然是從一連串的失敗中得到勇氣的。別人的批評又怎樣?我隨便都可以舉三對名人的例子,說明每個創作者都是自己找出適合的方向,沒有誰的批評能改變他們啦。

第一對例子是尼采 v.s.華格納;「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華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尼采甚至在兩人交惡之後痛婊華格納的作品

【羅恩格林】 -- 序曲是勸誘神經的催眠音樂
【漂泊的荷蘭人】 -- 序曲小題大作
【 崔斯坦】 -- 劇情可笑的衝突
【湯豪塞】 -- 序曲刺激神經的蠻橫 ;進行曲俗不可耐
【女武神】 – 嘈雜
【帕西法爾】美與病態的結合........

這禮拜BBC3的 Composer of the Week,剛好連續五天都是華格納專題。禮拜三的節目裡(36:36的地方)還可以聽到主持人引述尼采對華格納音樂的惡毒批評。不過,藝術理念再怎麼不合。尼采和華格那的重要性,都不會因為他們互相攻擊對方而有所減損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