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沒有跟治療師J博士談,我也知道我和Jason的衝突模式,跟我和爸爸之間的衝突非常類似。

今天為了跟治療師舉例說明,我談起七年前、某次我跟爸爸之間非常嚴重的爭吵。說著說著,發現這次無論如何想離職的心情,和那次的經驗和非常相似。


於是想起了Milan Kundera 在“被背叛的遺囑“p16 提到的特殊字詞,歷史之井。其中一段說明,聖經裡雅各和以掃的衝突,可以看作是該隱和亞伯的翻版,由此看來,人真的存在個人性嗎?人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從遙遠的歷史之井投射的翻版...


波赫士則藉佛陀的故事,做出類似「歷史之井」的詮釋。在1952年出版的「探討別集」,“傳說的形形色色“一文中,悉達多王子本來成長於無憂無慮的宮廷,但是當他在宮殿外看到人生、老、病、死的四種面向後,傳奇性的找到了一生追求的目標(教導世人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

波赫士巧妙的用19世紀王爾德的短篇小說“快樂王子“做為悉達多王子的變體:快樂王子在宮闕中終老,從未發現痛苦,但他死後的塑像在高高的蹲做上確見到了痛苦。


我的衝突、痛苦,何嘗不是來自於這個歷史之井?還有自己個人的“歷史之井“?今天突然想通這件事,感覺很奇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