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所說,魂斷威尼斯的故事一句話就可以講完:「德國名作曲家到威尼斯Lido渡假迷戀上一位來自波蘭的絕美少年,最後因瘟疫而死。」

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白先勇改寫的短篇「青春」,25歲前還看過這部片,當時一點感覺都沒有,不知道這為什麼會得1971年坎城影展25週年特別獎,好看在哪裡?

很奇怪,現在重看此片,居然覺得好看了: (1) 研究所涉獵了符號學,能夠看出導演 Visconti如何把馬勒的音樂、劇中的作曲家、及原作Thomas Mann三者之間建立起多重隱喻的關係。(2) 過去八年間陸續造訪過威尼斯,波蘭和德國,對影片中的氛圍有了較初步的了解。(3) 加上30幾歲比20出頭的生活經驗豐富很多,現在才比較能夠領會演員在片子裡面一些微妙的表達和肢體動作。

比方說,運鏡究竟是主角在看美少年?還是導演在耽美的拍他呢?其實兩者都有,但是年紀輕的時候看不出來,而且沒發現Visconti的運鏡其實就是我們靦腆的偷看別人,用眼角餘光不聚焦的那種看法。他掌握得很精準啊。

此外,現在有了wiki可以參考(英文版wiki相當得到我的信賴),可以發現有些影評的解說頗為穿鑿附會。魂斷威尼斯的緣起,確實是發生在Thomas Mann和夫人去威尼斯渡假時所見的美貌波蘭貴族男孩身上,但是硬要把小說和現實扯上關係,甚至要把作家本人扯為「已婚中年男人隱藏的同性戀傾向」,就把整個故事的層次拉低又簡化了。


wiki彙整的內容就不在此重複。倒是片中的花瓶男孩(真的,他連台詞都沒有,只要擺pose讓導演拍就好了),名喚Björn Andrésen的瑞典演員,現在已經是五十多歲的歐吉桑了。我倒不是想說“歲月不饒人“這樣的話,而是他的青少年時期被這部名片毀了之後,這樣蒼老的外貌說不定才真正讓他的人生鬆了一口氣吧。

← 40年的歲月差距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