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紐約,波士頓這些大城在夏季有很多免費的戶外演出。可惜我搬來紐約的頭五年都沒怎麼享受到這些資源:沒什麼朋友,生活拮据,... 又有很大的工作壓力。
IMG_5243.JPG  

[圖說]亨利五世的移動劇場,在渡輪上繼續演出。
 
後來換到比較穩定的工作環境,2009年又認識了經濟學教授Y這群人,凡事秉持「經濟」,「免費」為最高指導原則,並熟知每年什麼季節有免費的演出活動 (他們在紐約住了廿年),於是每週都有免費活動參加,都不必花錢。連在台灣的家人看了我的臉書照片,都驚訝的問:「真的假的,參加這麼多活動幾乎都是免費的?」
IMG_5202.JPG  

[圖說]亨利五世的移動劇場,第一場在碉堡內揭開序幕。

像禮拜三晚上去的這場莎士比亞舞台劇「亨利五世」也是免費的(不過我們離開時都有捐款)。兩個建築師朋友發現這個劇評不錯,便招了我們幾個比較喜歡看表演的人一起去。他們因為是self-employe,時間比較彈性,5:30去幫大家拿入場手環,其他人6:30到就可以了。有了這群吃喝玩樂團的朋友,大家互相幫忙協調取票和入場的事情,讓我們特別珍惜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  

背景是英法百年戰爭的「亨利五世」並不是很有名的劇作,但劇中骨幹,1415年的Agincourt戰役卻是英國以少勝多的重要戰役。當時法軍人數是英軍五倍以上,而且不必渡海打仗,不必擔心糧食和後勤,過度驕傲的結果居然是吃了大敗仗,被俘的法國貴族慘遭屠殺。

我問美國朋友聽不聽得懂對白?倆個都說聽不太懂,這種中世紀古式英文,不太容易瞭解。儘管我幾乎聽不懂劇情發展,但 New York Classical Theater 劇團的創意太讓人激賞了!

他們以移動式舞台的概念表演莎士比亞,公園隨處都可以是劇場。這次更運用曼哈頓和總督島之間的渡輪,把「舞台」擴大成地理場景,把觀眾變成英國軍隊的一部份,隨著劇情發展,大家要跟著亨利王子一起出發到法國(總督島)去。總督島本身又是古時候的碉堡駐軍之處,把「亨利五世」的戰爭場景搬到這邊來發展真是太妙了。

IMG_5277.JPG 

[圖說] 英軍凱旋,從法國撤回英國,我們也跟著劇組人員搭上渡輪回曼哈頓島。猜猜他們日落後,這種移動式舞台要怎麼打光?答案是:手電筒!這個導演實在太有創意了,我們從頭到尾看得拍案叫絕。

  
後來我跟法國科學家傑若說這齣很好看,他有所遲疑的說,古式英文他可能聽不懂。我跟他說,沒關係!我也聽不懂,不過裡面有很多法文對白,你可以加減聽聽。不過這場戰役試法國人大敗,你看了大概會覺得很幹,哈哈。


對於讓我大受啓發的表演,我回家後都會查找資料,希望知道更多我聽不懂的橋段在演什麼。結果找到這個亞金科特戰役(The Battle of Agincourt): 英法百年戰爭第三階段最著名戰役,有很齊全的研究資料:

________________節錄分隔線_______________

法軍在亞金科特堵住了英軍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絕,只有靠一戰來衝出一條路了。

地形是一條向北的通路穿過兩側的樹林。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分為前,中,後三層,每層四排。戰前亨利命令每個長弓手都準備一段兩頭削尖的木樁。

法軍面向南分為三線。第一線兩翼是重裝騎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仍是重裝步兵,約3,000-5,000。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

為了搶功,許多法國貴族都擠到第一線來實際上卻打亂了隊形,使第一線異常混亂臃腫,還把原本應配合進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擠到兩邊和後面,反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與射擊角度。

第三線是近萬騎兵,但因為爵爺們都擠到前面去了,基本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雙方前沿相距約900米。兩軍從早上7:00起對峙了4個小時,因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沒有了糧食,或者讓英國人先衝鋒,法國人可以利用英國人進攻的隊形混亂來揀便宜;或者就讓英國人站著餓死。

....
隨著亨利一聲令下,英國長弓手發出了第一次齊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蓋而法國人遭到了一陣箭雨的襲擊。如夢初醒般,法軍第一線開始向英軍衝擊。

法軍兩翼的重騎兵本應迂迴攻擊英軍的側翼,但因為兩側的樹林不得不正面衝擊英軍兩翼的長弓陣地。

法軍重騎兵的衝擊速度大約是不到400米/分鐘,因此需要大約40秒衝到英軍陣前,足夠長弓手們發出4到5輪穿甲箭。法軍騎兵遭到了很大損失,少數衝到英軍陣前也無力突破拒馬,不得不在退卻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擊。

..


亨利的弓箭手挑釁法軍發動攻擊,卻被英軍輕易地以弓箭削弱其攻擊,加上大雨使地面泥濘不堪,法軍人仰馬翻,苦不堪言。 在法軍第二波攻擊行動後,亨利下令將所有法軍囚兵全數處死,以進一步退卻法軍。法軍不再攻擊,屠殺才中止。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被處死的戰俘人數超過戰死的人數。 

....結果弓箭手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只會射箭,弓箭手身上有著各種奇奇怪怪的自備武器(包括大榔頭),對於落馬的騎士,英國弓箭手一擁而上,就殺死了不少法國騎兵。就這點來說,過去歷史學家的答案至少對了一部分,法軍死於英國弓箭手,只不過不是箭射死的,還可以說,法軍是死於防護太好。

戰場考古學專家考察亞金科特之戰的地形結構,發現是一個漏斗形的戰場,而法軍就由漏斗的上部攻向位於漏斗底部的英軍陣地。

根據群眾動力學專家的分析,在大型的群眾集會中,包括演唱會和足球賽,如果有人跌倒,就會發生骨牌效應,受影響的群眾會不由自主地連續倒下,並造成群眾災難。

影片中的群眾動力學專家將地形數據輸入現成的電腦程式,模擬法軍行動,發現大量的法國步兵由773公尺寬的漏斗口攻向英軍,戰場最窄的部分縮小為50%,由於一下子湧入了太多人,空間遽然變小,路上又有不少倒地的騎兵,於是大量湧入漏斗底部的法國步兵就嚴重地互相推擠,出現了群眾動力學所說的群眾災難。



當時英國弓箭手用的箭是鐵製刺錐箭頭,穿透力強,但真能對法軍造成重大傷亡嗎?

找真人試射同質的長弓,得出射速是38焦耳,再用機械裝置把同質的箭頭懸吊於上,底下放置一塊等同於當年法軍鋼製盔甲的鋼板,以同樣的速度讓箭頭落下擊向鋼板,結果鐵製刺錐箭頭一碰到鋼板就歪掉了,根本無法穿透。可見法國騎兵不是被長弓打敗的。

雖然英國鐵製刺錐箭頭傷不到騎兵,但騎士胯下的戰馬卻沒有相同的盔甲,所以箭如雨下確實發生了作用,有的馬被射中,有的受驚嚇而掉頭,造成了混亂,不少騎兵因而摔下馬來,但卻爬不起來,只好任憑英軍宰割。

亞金科特戰役裝備精良的騎兵落下馬後立即深陷泥中,難以拔足或爬起,而穿著布衣的弓箭手相對而言卻輕便得多(這同樣經過實證:將鋼板壓入泥中再拔出來,再對包上布料的鋼板做同樣的測試,發現兩者需要的拉力相差很懸殊)。

也就是說,當時死在亞金科特戰場的許多法軍並非死於敵手,而是死於群眾災難。從這點來說,法軍不是敗於人太少,而是敗於人太多。

最後,造成法軍慘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戰爭結束後,英軍俘虜了數百名戰俘,照往例是可以用來獲取贖金的,但由於
亨利五世並不確定勝敗已經完全底定,擔心部隊中夾雜著這麼多的俘虜恐會有變,乃背離了中古戰爭索要贖金的傳統,下令處死這批俘虜,想當然的,英軍中的貴族不願執行這條命令,但平民弓箭手則樂於從命。

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英軍最大的損失是戰死的約克公爵,其他損失不過是十餘名騎士和100餘長弓手。


亨利五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還實際成為法國的攝政。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

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萬塞訥附近的一次戰鬥中,斑疹傷寒奪走了
亨利五世年輕的生命。

這場戰鬥的結局轉變了英國人之前被動的形勢,此後英軍節節勝利,直到聖女貞德出現再次扭轉戰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