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海戲劇學院的小河老師,綽號「蕭奶奶」,是我研究所認識的好朋友。她執教十年,從業超過十五年,在上海已是出名的舞台燈光設計師;每次小河回紐約渡假,都會列出一些必看的觀摩好戲。

這個週末跟她一起看BAM.org推出的莫扎特歌劇【魔笛】,由William Kentridge擔任製作,小河的老師Jennifer Tipton 主持燈光設計,票房好到早已售罄!我在最後一天演出前,提早去碰運氣買票,還很幸運的買到了。

大概小河老師是戲劇方面的福星,去年我跟她去排Richard Foreman的戲(也是最後一天演出),也在千鈞一髮之際排到最後的那五張票,所以春日的週末,兩人一起開開心心的、看完了這場視覺概念上很突破的【魔笛】。

我其實只想記兩件膚淺的事:

(1) 我對歌劇沒研究,平常只是西哩呼嚕的聽聽而已。這次看演出,配上舞台上方的字幕,我才發現魔笛第二幕那個最著名、最絢麗的夜之后《復仇的火焰》花腔詠嘆調,翻譯起來居然是連篇的「殺了他!我一定要你殺了他!!!」 =__="" 嘖,我還是聽不懂比較好...。

※《復仇的火焰》由男童演唱的版本www.youtube.com/watch?v=urgANx5WV8E


(2) 這次的【魔笛】採用大量的動畫投影技術(這些國際動畫影展水準的作品,都是Kentridge自己畫、自己設計的喔!),跟去年BAM的莎士比亞The Tempest【暴風雨】剛好成了對照組。

兩齣戲都很魔幻,但是【暴風雨】的3D投影特效,純粹用來加強那股超自然力量的效果,對於劇情表現、詮釋一點幫助也沒有 。(而且因為演出團隊是法國人,還被聽到法語觀眾竊竊私語“總覺得用法文演莎士比亞...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魔笛】同樣使用新的舞台技術,但是影像用來襯托、詮釋劇情,就不會有技術是技術、戲劇是戲劇的不搭感。


演出後,我和小河老師邊喝酒邊開檢討會,談舞美呈現(舞台美術),談燈光的挑戰,以及硬體的搭配語設計。那種自在的感覺,像是又回到懷念的研究生時代。

以前在學校,小河就會半推銷半強迫的要我們都去看她的production,然後要個別的朋友們發表心得、參與評論。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小河push我參與討論, 我看戲的眼睛不會這麼利;沒有小河的影響,我也不會有動力一整個學期旁聽李明覺的舞台設計課。

跟不同領域的朋友辯論,刺激思考,一直是我覺得念研究所最直回票價的一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