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蠻忙的,不過還是有一些關於設計的小感想。(*※本篇不適合建築系初學者閱讀,恐有誤導之嫌)

圖︰Portico in the Roman Forum, By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ca. 1750
(本圖中渺小的人類和巨大建築的對比,不知道是否暗示著建築的偉大呢?)


記得大學時代,老師一方面勉勵所有的建築人都應具備「社會、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又說:「一個很好的住宅設計、也不會造就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意思是說,別以為設計是萬能的)。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概念好矛盾。設計不能改變社會現況,那老是在建築設計課關心社會人文幹嘛?反過來說,又有哪一棟建築界的經典,是根植於「社會、人文素養」呢?

以歐洲的建築名勝來舉例好了,壯觀的羅馬競技場奠基於血腥的娛樂之上,奢華的義大利教堂緣起於教會權力最大、最腐敗的時期,法國的皇宮更是炫耀君權與國力的象徵。即使建築到了現代主義時期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也不過是將過去頌揚的對象(教會、君權),改為對資本主義的歡樂崇拜罷了。別忘了,即使是Bilbao的古根漢,設計也源於建築師的個人表現慾。

這些大師們可都是高高興興的拿著大筆預算去成就自己的風格,親臨現場造訪了這些經典建築後,究竟有幾個人真的認為這些大名鼎鼎的建築家、畫圖時腦子裡具備「社會、人文素養」呢?我想是沒有吧。 但是那重要嗎?我覺得也不重要啊。

那,老師們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該不會是在台灣才出現的獨特社會學左派式的認知吧?(台大城鄉所為其為代表)我並不是反對在思考建築設計時加入人文素養,我只是覺得這種不謹慎的因果關係不太對勁。

在設計過程中,建築師考慮到的才不是什麼社會、人文關係吧,擺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如何滿足客戶需求、預算、法規.... 這類很實際的事。不優先想這些,連下個案子都不必接了。從古代到現在,建築業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有時回想,我覺得老師們也不見得真的知道他們提出的主張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是因為他們說出來了,我今天才有機會去深究他們的話對在哪裡,錯在哪裡,這些話語的影響,可是比五年有限的建築教育更加深遠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