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creen shot 2011-01-12 at 11.33.19 PM.png[圖片來源:Corbis.com. 20歲左右(1895年)的Marcel Proust.]

明天就可以把「追憶似水年華」 第六冊(女逃亡者)讀完了。這7冊作品需要很多社交經驗和細膩的感情去慢慢體會,30歲之前讀「追憶似水年華」應該沒有很大樂趣吧。比起3-5冊的情節,故事發展到這裡突然又緊湊起來,普魯斯特再次展現更多細膩的觀察。

比方中譯版12-13頁:「每時每刻都有一個組成無數個微不足道的“我”中的成員還不知道阿爾貝蒂娜已經出走了」,

和64頁的呼應:「一個人只是簡單的時間積累,... 他屬於記憶,一小會兒的記憶對此後發生的事並非全都了如指掌;而記憶記錄下來的那一小會兒卻會持續下去,它會長存著...這種零碎的記憶不僅會使死者長存,而且會使她越變越多。我若想使自己得到安慰,我應該忘卻的就不只是一個阿爾貝蒂娜,而是無數的阿爾貝蒂娜。在我終于能夠忍受失去這個阿爾貝蒂娜的悲傷時,我還得去忍受失去另外一個,另外100個阿爾貝蒂娜的悲傷。」

整卷穿插許多很美的比喻,像是形容心愛的人房間未熄燈火,對愛著她的人來說,這窗戶在夜晚就像是寶石般對他閃爍著 (p81)。同段並呼應「我們的回憶雖然的確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擁有這些回憶卻好比我們擁有花園式住宅,住宅的一些小小的暗門往往為我們所不知,可能會是鄰近的某個人前來替我們打開這些暗門,因此在這之前我們雖然回到了家裡,但起碼有一個方面我們還不大清楚。」

這冊有大半是Marcel抽絲剝繭的想瞭解究竟阿爾貝蒂娜為什麼要離開他,這種心情完完全全是我一直想搞懂法國老闆為什麼不願意正眼看著我的寫照(他畢竟是我在燈光界的啓蒙導師)。

因為我起了頭讀中譯版,友人當中的西班牙C小姐便在秋天開始讀了英譯版的「追憶似水年華」,驚訝的告訴我,普魯斯特的文字並不像想像中艱澀,甚至是順暢易讀,她很享受閱讀這部作品。想不到上週六參加party, 法國文學博士夫婦(聯合國的法語教師)也跑來跟我說:「我開始讀recherche了!」(追尋,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簡稱)

「普魯斯特的書寫真的很有意思,我在墨西哥渡個假就讀到第二冊「在少女花影下」了。」博士兩個都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讀母語作品當然特別快,但之前完全沒想過要讀這部作品(他們主修戰後文學),反而是因為我每次party都在報告進度,針對書中提起的法國習俗和文化提問,才終於激起了她的好奇心。

博士尷尬的說,書中呈現的猶太人與法國社會的對立確實存在,部份原因是天主教國家很忌諱談錢, 尤其你比人家富有更不可以張揚,「我們可是把國王送上斷頭台的民族啊,我們追求人人平等的集體性,也造就今日法國非常社會主義的傾向。銀行業,金融界在法國吃不開,這和美國完全相反,或許這解釋了為什麼猶太人在美國反而如魚得水吧。」

她說,談到錢如果是「好康道相報」的事就沒問題,但是其他方面他們就避而不談,尤其炫耀財富在法國文化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我很想偷笑說,你們這麼ㄍㄧㄥ,法國的LMVH產品反而是東亞中產階級爭相擁有,用來炫耀財富的象徵之一啊。越是不准招搖的文化,就必須比人家更會使用符碼與象徵,滿足虛榮心與地位的慾望,多麼有趣的文化現象。

Screen shot 2011-01-12 at 11.40.20 PM.png

p.s. 事實上,我也記得在法國當交換學生的時候,確實很少在路上看到本地人穿戴有 logo的衣服配件,強調個人特色與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因為文學作品拉近了朋友之間的距離,也因為閱讀同一部作品增加了不少聊天題材,這是當初讀普魯斯特時始料未及的:畢竟層次豐富的作品才經得起多重討論吧。

 

p.p.s.讀完Proust, 我下一個想讀的作家還是法國人,哲學家Henri Bergson (1859– 1941). 附帶一提的事,Bergson是法國猶太人,Proust的母系也是猶太人。

  [圖片來源:Corbis.com. 25歲左右(1895年)的Marcel Proust. 外國人果然比較顯老~再加上八字鬍,年紀輕輕的富家公子哥看起來活像中年阿伯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