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還有一件讓我非常開心的事,就是幫了我小妹的留學之路一把。
先前她非常焦躁,因為考兩次IELTS、總有一項低於學校標準0.5分,如此一來,她的第一志願愛丁堡大學就只能維持conditional offer,暑假還要上語言課,課後再沒達到標準、就得打包回家了。
拿這種offer壓力頗大,於是小妹跟我商量說她想花台幣八千塊;申請複查,並報名第三次IELTS,不知道我的意見如何。
我當下覺得要花八千塊做兩件沒什麼勝算的事,太浪費錢(複查4100,報名折價下來4350,總共要花8450),不如先做不花錢的處理:跟program director凹unconditional offer看看。想當年我托福也沒考到600,GRE的verbal也只有300多,照樣拿到我心目中第一志願的unconditional offer. 學校要收你就是會收,沒差那0.5分。如果交涉後還是沒辦法,才報第三次IELTS也不遲。
p.s. 補充一下,念設計的人都知道,申請學校時作品集的比重遠大於語言成績。記得入學後隔年,有次在系辦跟前屆的學生聊天。他拿起一份漂亮、專業的作品集跟我說,這麼完美的我們沒興趣收,入學申請的 committee 挑的是看完回讓人記得,尤其是有獨特性、有自己的想法的作品。當時我們很多人都記得你的作品集,但是很驚訝你申請的是理論組,當初怎麼沒申請設計組呢?╮(╯0╰")╭
小妹本來不知道program director是幹嘛的,我就跟她解釋了一下入學申請的 committee 組成,有決定權的人是誰,鼓勵她寫信去凹;並依照職場上跟人家協商的經驗,幫她改寫第二封email:反正凹到就省了八千多台幣,沒凹到也就維持原樣,小妹也沒啥損失。
改寫小妹的email時,回想起研究所、我的英文寫作被哲學所的DGS(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Karsten Harries 整個砍掉重練的往事。也還好是這樣,被這位德國老教授指導一年後,我整個思路都清楚了起來;加上他在我最困難的當年伸出援手,到現在我都還會寫耶誕卡跟 KH問候兼報平安。
後來轉建築燈光,法國老闆直接任用我當project manager,要連絡的各方人馬更加複雜,email上的溝通就必須更精準、有效。如果沒有學校和職場上的雙重訓練,要幫我妹改這第2封email可能還有點難度。
好在program director沒讓小妹等太久,第二封凹unconditional offer的email寄出,隔天她就收到許可的回應了。知道小妹進了她最想去的學校,當下我的激動不亞於我自己當年申請的開心。除了自己找到工作外,五月份第二件值得紀念的大事就是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