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apollo13art.com/National/art100/lectures/vocabulary/continuum.html
大一基礎設計的頭兩個作業都是平面繪畫。從實物臨摹一跳跳到抽象表現,18歲的學生們臉上都寫滿問號,不知道要怎麼操作。由於大家都沒有西洋藝術史的基礎,我先交代大家第一周請參考出題老師指定的美術教學書。隔週上課我準備了投影片範例,告訴他們抽象畫其實比臨摹更容易:抽象畫不只是情緒的表達(如康丁斯基的作品),它更是變形的威力。
圖片來源:http://www.apollo13art.com/National/art100/lectures/vocabulary/anthropomorphism.html
神奇四侠的岩石人總是被我叫成波羅麵包超人,這就是變形的威力啊!看到這兩張漫畫範例,我的學生都笑了。其實藝術應該是輕鬆好玩的,抽象畫並不艱深難懂,甚至可以用數學方程式完成。圖中被座標抽象化的這位就是抽象畫先驅之一,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872-1944)。
圖片來源:http://nrich.maths.org/7021
Mondrian著名的抽象畫就是這一系列紅黃藍的垂直水平分割系列,普普藝術家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 李奇登斯坦 也獨鍾三原色,他剛好有這一系列抽象畫的牛,繪於1970年代,剛好讓我可以向學生解釋從具象到抽象的操作過程。
就算不知道藝術史也沒有人不知道畢卡索。緊接在Roy之後,我介紹的是Picasso在1945年做了一系列的「牛」的抽象練習。
看到牛被簡化成幾根線條,我也順勢把抽象畫的議題連結到生活經驗中,提醒大家,我們天天使用的中文就是抽象簡化後的象形文字。除了可以參考東漢年間的「說文解字」,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文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再用原創設計+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 國家門戶計畫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的設計發展,解釋具象的水波紋怎麼轉換成抽象符號,並進一步發展成設計原型。
文學中最有名的「變形」,大概是卡夫卡1915發表的《變形記》。如果設計師異想天開的構思:某一天早上起來,xxx 變成了一個 ooo... , 很多想不出來的初步設計概念應該可以迎刃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