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的次序還真是重要,而且要靠運氣摸索。比方說,如果沒讀過波赫士的小說、就先看了鼎鼎大名的 《波赫士談詩論藝》,鐵定搞不懂談詩論藝那本有什麼好看(尤其大部分的讀者可能跟我一樣,一開始都不知道哈佛的諾頓講座是什麼)。


同理可用於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和 《悠游小說林》,這些文學分析都是小說家為諾頓講座準備的講稿,但本身並不是文學。如果沒看過該作家的小說,不小心就先讀了這三本諾頓系列,應該會對他們的寫作分析看得莫名奇妙吧。


言歸正傳,我覺得很幸運的是,我最近讀書的次序還誤打誤撞的對了。一堆書單當中我先讀了拉伯雷《巨人傳 》(1532)的前三卷,才開始看《索多瑪120天》(1785)。


說真的,沒有拉伯雷式的訓練,應該很難面對《索多瑪120天》這本書吧。先習慣了五百年前的法式幽默,把古時候法國人的誇張鬼扯作為家常便飯後,再發現薩德侯爵寫作的30年期間幾乎都在入獄服刑,於是,《索》書中各式各樣的食糞、射精情節,也可以順其自然的被我當作拉伯雷式的奇思妙想了。


《索》書開頭的「規章制度」就寫道:「看官朋友注意啦,現在必須全心地接收史無前例的糜爛故事,此書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是個盛大宴會的故事:有六百個菜吊你胃口,你準備全部吃光嗎?不,當然不會。」


很有拉伯雷的架式吧?薩德很知道自己在幹嘛,他知道他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書,而且打從一開始,就明說這些菜色是任憑讀者選擇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貫穿全書的幾項馬基維利式(1469-1527)立論,非常看透人性,犀利得很。


比方說p233:「我認為,我們的幸福缺少一種根本的東西。這就是比較的快樂,這種快樂只能來自於不幸者的景象... 只有看到受苦者,看他們享受不到我在享受的東西,才能產生誘惑力,我才可以對自己說:『為此,我比他們幸福。』凡是人人平等的地方,這種差別不存在的地方,幸福也就不存在了。」




p233:「假如時時刻刻都可以滿足自己,你怎麼可能幸福呢?幸福不在於享樂,而在於慾望本身,在於打破慾望的束縛...這裡應有盡有,想要什麼,只消有個願望就是了。」






p268: 「...那個年輕小夥子實在漂亮,但是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愚蠢。」


(哈哈哈,我倒很想知道,怎麼樣的愚蠢使人初見面就印象深刻?)



p261: 「...大家都說我鐵石心腸,的確是顆壞心腸。但這真是我的錯嗎?難道我們的缺點、優點不都是來自大自然嗎?」

(想起聖經的故事,也有人辯駁,難道猶大就願意成為猶大嗎?沒有猶大,沒有受難,耶穌會是耶穌嗎?)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一半;最近深深感受到法國文學中,縝密結構下、那種啥都不在乎的野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