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米國台勞, 年年都回高雄與家人團聚, 但每次回家仍舊會出現新的感想要一吐為快. 好在我動手寫blog前有查找資料的習慣, 常常發現這些題材有人寫過了,  而且寫得比我好多了呢!


[1] TV: 比方近幾天, 電視馬拉松式的報導民眾抗議海協會陳雲林來台的畫面, 卻不說明大家抗議什麼? 訴求是什麼? 這麼垃圾的新聞就這麼日夜重播, 讓我覺得莫名其妙.  媽媽很愛看談話性節目, 我心想:其實, 換成我來主持, 也不會輸她喇..., 結果一查之下, The Bryan Way  寫的這篇 台灣的電視節目  早就寫出我的心聲.


[2] 書:這種例子還發生在讀完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之際(p.s. 原來中國人殺的中國人, 比日本人殺的要多上幾倍!),龍應台細細密密的以考證, 史料, 家族史, 口述歷史, 加上對照性的穿插歐洲戰場的情況, 織完這本充滿戲劇性鋪陳的哀傷之書.百感交集之下原本想寫個讀書心得, 並大推這本書的書寫架構, 結果一google, 發現blog上已經有許多極佳的書評了呢, 比方 《我愛克琳姆》的這篇 正視「大江大海1949」, 或是Kenny & Life 寫的1949-大江大海 .


[3] 博士: 這次去台北還去了一家朋友推薦的盲人按摩. 當按摩師閒聊時說到:"既然人都已經在國外了, 就乾脆讀個博士回來嘛, 可以當教授呢!" 我腦中想起的對應是: "某支股票如果連菜籃族都要搶進, 那支股票的行情就離崩盤不遠了".

我在唸研究所時代也碰過執著於PhD的頭銜, 而不在乎唸的是考古還是台灣建築史等冷僻科目的友人們. 我當初因此轉貼了一篇"華人的博士情節", 看來, 台灣即使面對少子化危機, 也有人不在乎將來有沒有學生可以教.

當然經濟學的博士沒有這種問題, 一出來業界就搶著要, 不過生物博士就沒有那麼風光.尤其在美國, 唸生物的人供過於求.今年在不同的場合跟中國, 法國的博士朋友閒聊, 才知生技業10年前被預估為下一個世代的黃金產業, 但是有限的利潤與產出, 當初預期的生技革命沒有發生. 北大的這個朋友說: 你知道嗎, 當時我們整個世代最優秀的人才都去唸生物了, 結果十年後他們沒有發揮的地方, 只能一年又一年, 遙遙無期的做薪水微薄的postdoc.

[转载] 给立志做基础和生物的朋友(有点长,看完很感慨)

"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么多顶尖的人才"


這篇阿伊的Lab - 唸生科以後能幹嘛?也詳盡的道出生科的困境. 我聽到大家都想拿博士時深深疑惑著:博士?你說的是那一個領域的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